近日,江西省胸科醫院(南昌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)內六科(感染性疾病科)接診了一位72歲的患者,患者之前因咳嗽、咳痰伴咯血于當地醫院確診肺結核,隨即開始口服抗結核藥物治療,然而治療2周后,患者突發全身大面積皮疹,并伴有皮下出血點,血小板計數驟降至危急的16×10^9/L(正常值為100-300×10^9/L)。當地醫院緊急處理后,患者病情仍持續惡化,血小板進一步跌至1×10^9/L,肝功能指標AST(谷草轉氨酶)、ALT(谷丙轉氨酶)均突破1000U/L(正常值<40U/L),同時咯血癥狀加重。為尋求進一步治療,患者輾轉多家醫院,最終來到江西省胸科醫院內六科就診。
血小板跌至1×10^9/L意味著什么?
血小板是止血的“生命衛士”,當其計數低于30×10^9/L時,自發性出血風險極高,尤其是顱內或內臟出血,死亡率超過50%。
內六科主任醫師、副主任吳于青接診患者后,結合患者用藥史、臨床表現及檢查結果,最終確診其為藥物性肝損傷合并極重度血小板減少癥?!盎颊叩难“鍘缀鯙榱?,這意味著她的凝血功能完全崩潰,隨時可能因顱內出血、消化道大出血等致命并發癥危及生命。”吳于青表示。
面對如此兇險的病情,內六科迅速啟動多學科聯合會診機制,在對患者情況進行了進一步分析和討論后,專家團隊最終制定出一套精準的治療方案:使用肝毒性低、過敏風險小的二線抗結核方案;輸注丙種球蛋白抑制免疫過度反應;補充血小板懸液改善凝血功能;采用血液濾過加速毒素代謝;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個性化、精細化護理,24小時監測生命體征。
經過72小時的緊張救治,患者的血小板計數逐步回升至50×10^9/L,皮疹明顯消退,ALT、AST指標逐步恢復正常,咯血癥狀得到控制,兩周后,患者肝功能完全恢復正常,目前正在接受抗結核治療。得知患者脫離危險后,家屬喜極而泣,激動地向醫護人員表示感謝:“真是從鬼門關搶人!感謝科室所有醫護人員的專業治療和精心照顧。”
抗結核治療需警惕“沉默殺手”
據統計,約5%-20%的結核患者可能出現藥物不良反應,其中肝損傷、嚴重過敏反應等可危及生命。在此,特提醒各位結核病患者朋友:在抗結核治療過程中應監測血常規、肝腎功能等,若出現皮疹、乏力、黃疸或出血傾向,務必立即就醫。
江西省胸科醫院內六科(感染性疾病科)在結核藥物不良反應多學科診療方面具有豐富經驗,創新開展了抗結核藥物超敏反應致敏藥物的體外識別技術,建立了個體化用藥調整路徑和重癥藥物過敏救治規范。今后,科室還將依托智能化不良反應監測系統,開展用藥前風險評估與治療中動態監測,實現不良反應數據實時追蹤與循證決策,通過"預警-干預-隨訪"全流程管理,為患者筑起安全防線。